研究生院首页     
2024年上海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研究生公示
时间: 2024年12月10日 18:32  访问次数:

2024年上海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经个人申报、学院初审与公示,共产生28位候选人。经学校组织评审,10位研究生获得本年度上海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现公示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 许鑫和

许鑫和,男,汉族,上海大学2021级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师从吕战鹏研究员,隶属于周邦新院士团队,就读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领域为核电材料国产化工艺开发以及结构完整性评价。在校学习研究期间,秉持积极进取的态度,所有课程成绩优良,平均成绩87.17分,始终严守校规校纪,尊敬师长,秉持乐于助人的品德。积极参与团日活动,荣获校级优秀团员称号,志愿服务时长累计80小时,还获得“智力助残”优秀志愿者荣誉。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一等学业奖学金三次,斩获上海市腐蚀协会科普论文三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奖。

在学术科研方面,参与多项重要科研项目,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两项以及与国家三大核电集团相关企业合作的项目七项,致力于突破核电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难题。以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为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十五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材料领域(J. Nuclear Materials)和冶金领域(J MATER RES TECHNOL)发表行业一区SCI论文四篇,作为第二作者发表核科学技术一区SCI论文七篇,且已有授权专利。目前还有一篇论文处于返修阶段,两篇正在撰写之中。

在学术活动方面,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先后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六次并作口头报告,获“优秀报告”等称号,还参与韩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进行口头报告与墙报展示。依托上海大学优质平台,每年与日本东北大学工程院院士及牛津大学教授面对面交流,借此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在国产核材料研发上,取得诸多进展: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深入开展核电用镍基合金应力腐蚀开裂试验、规律分析与机理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里,系统实施镍基合金应力腐蚀开裂数据分析及高效评价方法设计与验证;通过上海市工业强基一条龙项目合作项目,开展国产镍基合金焊材应力腐蚀开裂性能评价,助力宝武特冶公司推广镍基合金焊材国产化;完成多个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堵头服役可靠性评价项目,为中核集团和国电投集团堵头研制与应用推广提供数据支撑;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合作,完成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管板镍基合金堆焊层服役性能评价及制作新工艺条件验证,收获长周期系统试验数据;和中广核集团合作开展堆内构件弹簧镍基合金薄板构件试样应力腐蚀开裂性能评价工作,所设计试验方法能有效评价。

2. 吴靓雯

吴靓雯,女,汉族,中共党员,2023级博士研究生,导师镇璐教授,现就读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领域为运筹优化、基于数学规划的管理决策优化。在校学习期间,所有课程成绩优良,平均成绩89.44分。

在校就读期间,参与多项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3篇。于2023-2024年发表高质量论文10篇(9篇一区,1篇二区),其中7篇为一作/除导师外一作。期刊涵盖:IISE Transactio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 and Society、《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和《工程管理科技前沿》等。此外,参与某全球著名科技公司与上海大学的横向科研课题《多车协同通行序列优化模型》,开发应用于煤矿开采场景的车辆调度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就读期间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第四届全国绿色供应链与逆向物流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三等奖、上海大学研究生优秀党员先锋、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奖项荣誉。

3. 路晓萌

路晓萌,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上海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2022级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勇教授,现就读于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领域为新能源电池。在校研究学习期间,所有课程成绩优良,平均成绩92.78分(单门课程成绩均超过90,绩点4.0)。遵纪守法,尊重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在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曾任院研究生会宣传部副部长(新媒体中心的负责人)、2022级博士班团支书、社区Y2楼管会成员,积极为师生服务,并积极投身课题组实验室管理建设工作。此外,积极参加无偿献血、迎新生、环保节“绿色骑行”等多项志愿活动,服务社会。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创新计划1项,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2024年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化学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16.1)连续发表两篇研究论文,另外还有两篇论文在投。就读期间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优秀典型、学业一等奖学金、学业二等奖学金等奖项,此外还被评为“优秀学生干事”、“优秀学生干部”、获得新媒体中心“突出贡献奖”、环化学院“科创之星”等荣誉。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大型学术会议,曾在“‘双碳’引领,‘碳’索未来”第二届博士生学术创新论坛、能源化工学术论坛等做报告,以及在第七和第八届中日韩绿色化学与清洁技术联合研讨会做墙报展示,并获得“口头报告一等奖”、“最佳海报奖”及“学术报告优秀奖”等荣誉。在应用创新方面,作为检测研发一体化平台——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材料检测技术服务平台的参与者,积极与全球知名的国际能源石化上市公司埃克森美孚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企业发展并拓展企业市场,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除了科研和学术活动之外,还积极参加红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龙华烈士纪念馆和支部活动等),加强党性修养。然而,前进的道路永无止境,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道济天下”的校训,争取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力量!

4. 刘祥

刘祥,男,汉族,中共党员,2022级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曰英 研究员(国家优青),现就读于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无人系统智能控制。

本人思想端正,勤奋刻苦,团结同学,在读期间曾获得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一等学业奖学金、2023年二等学业奖学金,平均成绩88.5分。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主题党日、红色基地社会实践等,并积极投身实验室管理、安全检查等志愿活动中,时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科研方面,共发表SCI 5篇,分别为:第一作者发表 SCI 4篇,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论文1篇。其中,中科院1 2篇、21篇,TOP 期刊3篇,发表的论文中包含领域顶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F 11.7)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F 7.9)等。此外,发表EI会议论文 1篇。本人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JW科技创新特区等多个国家级项目,为响应海洋强国战略,满足海洋智能无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应用需求,长期在青岛、苏州等地参与无人艇的软、硬件调试并进行湖试与海试工作,组织并参与了如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IEEE Life Fellow GERHARDUS P.HANCKE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座、第43届中国控制会议(昆明)等学术活动。

未来我将继续深耕海洋智能无人装备的研发工作,不断提高自我,立足于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为海洋强国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5. 何海鸿

何海鸿,女,汉族,中共党员,2022级硕士研究生(推免生),导师王晓霞副教授,现就读于理学院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研究方向为基本超几何级数。在校学习期间,所有课程成绩优良,平均成绩93分,遵纪守法,尊重师长,学习刻苦,乐于助人。同时荣获阳阳奖学金“科研之星”三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一等学业奖学金三次。

就读期间,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共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数学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上发表2T2区以及1T3区论文。分别发表在了Forum Mathematicum (ESI高被引论文)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ESI高被引论文)。又作为第二作者发表1T3区论文,即1Journal of Difference Equations and Applications。工作被行业内的知名教授多次引用。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并积极发言,参加2024春武汉大学组合数学研讨会,参加中俄双边国际数学会议,参加上海大学2024组合图论前沿研讨会,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大会并作学术汇报。另外,就读期间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多次参加本学院研究生免推和复试等志愿工作。

6. 林泽宇

林泽宇,女,汉族,中共党员,2022级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导师计迎春教授,现就读于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学、青年婚恋、数字劳动。在校研究学习期间,所有课程成绩优良,平均成绩88.29分。遵纪守法,尊重师长,曾任院研究生会主席和兼职辅导员,积极为师生服务,获得上海大学研究生“优秀党员先锋”、上海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此外,积极参与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志愿者、安宁疗护、疫情防控志愿者等多项志愿活动,服务社会。

硕博连读期间,本人先后共参与校内外3个重大调研项目: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调研、中国家庭制度与人口转型困境调研、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合作重点课题。目前,本人已在CSSCI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影响因子4.576)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文章;在CSSCI核心期刊《妇女研究论丛》(影响因子3.697)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身份发表2篇文章;并在外文期刊《Youth and Globalization》上以第二作者发表1篇文章;同时还有2篇分别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身份的CSSCI论文在整理。此外,本人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持或参与了校内外大小调查项目与课题共6项。

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研究成果摘要分别被中国社会学2023年学术年会“性别社会学的中国式探索与实践”分论坛、“性别平等与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彩礼与嫁妆:传统婚俗文化背后的现代爱情故事”圆桌论坛会接收,并分别于20237月、11月和20244月作为发言人进行3次的论文汇报。硕博期间荣获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首届田野调查奖、2021年度邓伟志育才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二等学业奖学金1次等多项荣誉和奖励。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发展的鼓励。未来我将继续专注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心系社会、志在利民”,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7. 李可兴

李可兴,女,白族,共青团员,上海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代新月讲师和陈雨教授,现就读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领域为超声催化肿瘤治疗。在校研究学习期间,思想端正,遵纪守法,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并积极投身课题组实验室管理建设工作。按时完成研究生期间规定课程学习,勤奋刻苦,所有课程成绩优良,平均成绩84.88分。就读期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三等学业奖学金两次。

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导师的上海市扬帆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探索压电二硫化铼纳米材料的声催化特性及其抗肿瘤机制,提出了一种通过理论设计和材料工程将ReS2纳米片用于癌症治疗的创新方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第二完成人,导师一作)并发表论文2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化学领域中科院一区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影响因子14.4,本人唯一一作)和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影响因子20.3,本人唯一一作)。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理论指导的新型纳米材料用于癌症的超声治疗,为推进有效且微创的抗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8. 冯满龙

冯满龙,男,汉族,共青团员,上海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刘晶晶副教授,现就读于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研究领域为AI图像处理算法及其芯片、新型AI感知处理算法及其芯片。在校学习研究期间,平均成绩86.64分。就读期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学业一等奖学金两次。

在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企业横向项目2项。以学生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分别发表于Pattern RecognitionSCI,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8.0);IEEE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SCI, 中科院三区,IF=5.3);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SCI,中科院四区,IF=3.0)。以导师第一、学生第二作者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9. 李瑞翔

李瑞翔,男,汉族,上海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黄保罗教授。本人现就读于文学院,世界史专业,研究领域为现当代欧陆思想史。在校学习期间,所有课程成绩良好,平均成绩89.38分,遵纪守法,学习刻苦,乐于助人,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在校期间,荣获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三次,费孝通奖学金一次,国家奖学金一次,同时兼任学校散打社骨干教练之一。2024年于德国汉堡大学访学,并被汉堡大学宗教系主任破格特聘为其名下的研究员(兼职)。

本人在读期间,发表9篇论文。其中有1SSCI2区数据库的Religions期刊、1ACHI数据库的哲学与文化月刊、4ESCI数据库的国学与西学国际学刊、1Brill数据库的Brill Journal of Chinese Theology1Scopus数据的Critical Theory、一篇普刊。本人参与出版2本译著,其中一本为校对者,另一本为二作(导师一作)。本人参与了1次国家社科项目和1ESCI期刊编辑出版(助理编辑)。在国内期间,参与十余次学术会议,其中两次获奖。在德国访学中,共在三次学术会议中被邀请发言(其中一次会议有梵蒂冈国家级干部参与)。

10. 邓宝中

邓宝中,男,汉族,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徐韬副教授,现就读于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研究方向为透明光伏及其光学设计。在校学习研究期间,遵纪守法,尊重师长,学习刻苦,课程成绩优良,平均成绩85.44分。同时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三次。

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面向国家双碳战略与新能源发展需求,聚焦新型半透明光伏器件研究,在高性能半透明有机光伏器件、多功能光伏器件以及光伏器件的高通量光学设计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作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发表4篇一区论文和1篇二区论文,累积影响因子100.4,包括Advanced MaterialsSCI一区,影响因子:29.4)、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SCI一区,影响因子:27.8)、ACS Energy LettersSCI一区,影响因子:22.0)、SmallSCI一区,影响因子:13.3)、Solar RRLSCI二区,影响因子:7.9)等。同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此外,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并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际赛道国赛银奖。为推动光伏器件领域的技术进步,与未来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示期为20241210日至1212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具实名向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反映。

电子信箱:pygl@oa.shu.edu.cn

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20241210